设备开放共享、北理工团队“护航”、聚焦毫米波雷达、遥感无人机等装备制造领域,天府新区中试验证平台再“上新”。
日前,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公司可以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
据悉,该平台是天府新区着眼当前四川省发展毫米波雷达、遥感无人机等创新装备产业需求,结合四川省自然灾害防治需求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由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简称“研究院”)运营,支持多项共享服务。
走进位于天府海创园2号楼14层的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工作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测试调试实验。
“今天我们要在微波暗室里开展雷达标校的测试。”徐梦如是研究院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的一员,其提到的暗室看上去很酷,甚至有些科幻——这里的墙壁和屋顶上,布满了犹如“钉子”一样的蓝色方锥。实际上,这些整齐密布的“钉子”是由吸波材料做成的棱锥,能吸收测试时发出的微波。
据了解,智能网联创新实验室以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为技术源泉,主要探索毫米波技术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领域的应用,相关智慧路口、智慧高速等产品已在多地得到应用。“每一项研究成果正式推向市场前要进行概念验证和中试,否则前期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后期的一个大事故。”徐梦如表示,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如有了一个强大辅助,基本能满足团队概念验证及中试的全部需求。
“我们的产品大多是在户外使用,那么设备在极端气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就至关重要。平台高低温箱可以提供从零下70度到150度以下的测试环境,让我们可以在研发阶段轻松完成产品测试任务。”徐梦如提及,平台目前已建设空天遥感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干涉测量技术应用创新平台、毫米波技术应用创新平台三个子平台,各平台根据实际研发情况,细分多个实验室,承接省内外科研合作和技术共享服务。
在具体技术服务上,平台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测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测试场地短期免费使用服务、测试方案技术支持服务、测试需求服务以及专项定制化需求服务等,能够完全满足装备制造企业概念验证到中试的测试需求。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落地成金”?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对运行模式进行了创新。
“此次,我们按照‘科技资源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的模式建立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在落地方式上,创新采用‘一个研究院+一个产业技术平台+一家龙头企业’的模式,着力打造‘科研产出+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一体、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样板。”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崔柯介绍道。
“也就是说,政府‘搭平台’、研究院‘导资源’,政府负责设备采购、平台建设等,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由研究院负责运营管理并对外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真正做到科研仪器设施共享共用,以一套投入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更多产出。”崔柯进一步解释道。
对于中试平台而言,其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设备,更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技术服务能力。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也提到:“仪器只是工具而已,怎么用好才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川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自落“子”西部(成都)科学城以来,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已依托北京理工大学3个院士团队,搭建了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3个创新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引聚10余个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引育孵化6家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近30项。
“高校是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我们并不是教大家如何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而是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的技术优势,帮助相关项目发现问题、挖掘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及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与项目采取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进一步为成果转化‘加速’。”封钦柱说。
随着平台的正式对外开放,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这也是天府新区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加快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天府新区深入开展开放式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招引落地工作,在《四川天府新区关于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中专门提到,大力支持科研院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等,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开放式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1500万元新建补贴、每年最高100万元运行补助、30万元优秀平台奖励……大手笔、实举措,展示出新区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决心。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天府新区还在不断“加码”。前不久成都印发《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以中试平台为创新资源集聚枢纽,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天府新区也将依托成都科创生态岛重大功能平台,探索协同建设“科创通+科创岛”西部中试服务平台,逐步提升中试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以中试为牵引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