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像下火相同,体感温度差不多有40℃,为嘛预告中的最高气温只要37℃呢?”这几天,津城接连遭受高温炽热的桑拿天,多位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问询为何预告气温与体感温度存在必定的差异。市气象台首席预告员赵刚表明,这是因为测温环境不同。
赵刚介绍,以本市市区为例,预告气温来源于国家级观测站百叶箱中温度计的详细监测数值,该观测站坐落河西区黑牛城道邻近,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百叶箱间隔地上约1.5米,周边通风,不受阳光直射,这样测出的温度能扫除外因影响,较为精确。体感温度大多数来源于人体周边各种热辐射的累积,受光照、风速、周围的其他热源等要素的影响较大,因而与气温有所不同。在风速小、湿度大的盛夏,体感温度常常比预告的最高气温还高2℃至3℃,某些特别情况下还或许高5℃。而在风速大且具有必定水汽条件的寒冬,体感温度则会比预告的最冷气温还低。(记者马庚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