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3月12日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披露了河南数字化的经济的新动态:截至2023年年末,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到了15.1万家, 从业人员达到158.5万人,全年营业收入高达13412.2亿元,占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5%。这一数据不仅展现了数字化的经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性,也为河南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河南省在数字产品制造领域表现出色。2023年,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总营收达7395.6亿元,占河南省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总营收的55.1%。从传统的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到现代化的智能网联技术应用,河南的制造业逐渐向数字化迈进。郑煤机通过智能化改造,成功将制造周期压缩了61.3%;宇通客车的智能网联技术已获得国家试点资格;汉威科技的0.3毫米柔性传感器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应用。这些实例都表明,数字化进程让传统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不过,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仍面临一些困难。郑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淑英指出,尽管整体上数字化覆盖率在提升,但不同规模和类别的企业之间仍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要突破这种转型瓶颈,亟需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协作机制,让数字化技术的红利惠及更多企业,以此来实现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河南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郑州龙子湖智慧岛上的国家超算郑州中心,以每秒10亿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驱动了如黄河模拟器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同时,超聚变、黄河信产、紫光股份等优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继落户河南,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体系。到2023年年末,河南的数字技术应用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4.2万人,在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中占比达到53.1%。这充分彰显了创新在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深层次地重塑经济的韧性。
普查结果为,河南省近46.3%的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实现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涵盖多个领域的示范场景。中欧班列(郑州)研发中心已经成功破解了跨境数据壁垒,而“豫事办”政务平台则整合了超过5000项政务服务。尉氏县建成的5G智慧农田系统,以及龙门石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活化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彰显了数字化转型在所有的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如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所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河南应集聚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致力于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同时将数字技术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河南省数字化的经济促进条例》的实施,被认为是推动河南数字化的经济实现“双升”发展的重要政策背景。2023年,河南省核心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158.5万人,其中郑州的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总收入的六成以上。郑州航空港区积极构建以“芯、屏、网、端、器”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南阳的中光学AR镀膜技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标志着 digital economy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地融合正在加快形成。
整体来看,河南省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正在形成良好的势头,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正在塑造着一个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格局。随着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的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在所有的领域的深度应用,河南未来的经济发展前途值得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化的经济的崛起将为中原大地带来更加繁荣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