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广核宣布国内最大熔盐槽式集热器原型机完成试制,已在刚刚建成的全球最大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上组装,目前正在开展联合调试。
这是我国光热发电技术快速进步的又一成果。业内人士指出,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支撑。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光热发电加速“升温”,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不过,当前还需整个产业链发力,进一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光热发电成本,解决经济性问题。
为推动我国光热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国家能源局2016年启动首批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装机规模总量达134.9万千瓦,开启了我国光热发电的商业化进程。“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是国家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并网发电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我国也由此成为全世界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中广核德令哈项目党支部书记杨涛介绍说,中广核德令哈项目2018年投产以来,累计发电4.3亿千瓦时。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3》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兆瓦级规模以上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为588兆瓦。其中,并网太阳能热发电机组容量570兆瓦,包括11座太阳能热电站。
首批示范项目推进,带动相关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目前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以中广核为例,已在光热领域取得科技成果鉴定16项,其中7项国际领先、5项国际先进、4项国内领先。其中,正在调试的国内最大熔盐槽式集热器彻底突破了槽式集热器需国外授权使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传统集热器支架用钢量大、成本高昂的问题,后续将通过型号研发,牵引国内产业链快速发展。
“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是目前全球仅有的可按ISO9806-2017标准来测试采光口宽度超5.7米的槽式集热器稳态热性能测试台,可测集热器的长度也是目前国际现有测试台的2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峰表示,该测试台为优化槽式集热器光热转换性能,降低槽式热发电成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意义重大。
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还能验证大开口硅油介质的槽式集热器系统性能,拓展光热在高寒、高海拔及供热、供汽等多场景应用。
伴随着我国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快速推进,近年来,作为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的配套选择之一,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不断加速。
“尤其是在2023年,我国在国家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等配储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基础上,又将12个太阳能热发电新建项目列入政府名单,预计新增装机容量1350兆瓦。”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杜凤丽介绍说,截至2023年底,我国各省和自治区在建和拟建(列入政府名单)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超40个,总装机容量约4800兆瓦,预计最晚将于2025年完成建设,其中约有1200兆瓦预计将于2024年建成。
去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光热产业走向规模化的一个强烈信号。
据悉,中广核正在青海、吉林、西藏等地推动一批光热一体化项目建设,另外还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发布局新的光热项目。截至2023年底,已取得“光热+”容量指标351.5万千瓦。规划到2030年“光热+”项目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投资金额超过2100亿元,协同产业链企业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
“双方自2022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已在光热发电前沿技术交流、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光热项目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工程师徐能表示,未来双方还将共同推进新项目的开发落地,同时在科研攻关上展开进一步合作,共同开展塔式光热发电及熔盐储能核心技术的开发、专项技术探讨研究的课题申报、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光热发电产业链长,可消化提升特种玻璃、钢铁、水泥、熔融盐等传统产业,还可带动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光热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光热发电工程相关配套企业约600家;其中集热系统相关产品和设备供应商约245家,储热系统相关产品和设备供应商约135家,中国光热发电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现阶段,解决经济性问题仍是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光热发电行业初步实现了设备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成本仍然较高。
杜凤丽建议,加快研究制定太阳能热发电两部制电价,尽快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对电网支撑能力的研究,持续深化太阳能聚光领域技术创新,加紧部署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太阳能热发电新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召开的光热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了《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创新发展德令哈宣言》,与会代表共同表示,将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光热发电成本,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中广核将加强与设计院合作,通过设计牵引产业链,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多个研发实验场所,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强链工程,共享新成果,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动力。”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说。
据悉,中广核正在依托德令哈项目建设青海综合性原创光热基地,以适应光热储项目大规模、高参数、低成本、多场景应用及支撑电网稳定性的发展。同时,在华北区域规划建设华北综合性原创光热基地,通过塔式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打造光热设计验证中心、光热装备论证中心、塔式技术试验中心。
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熔盐储能光热发电与光伏+其他新型储能系统技术经济性对比》共性技术课题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发电效率的提高,熔盐储能光热发电度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预计到2025年,塔式光热电站度电成本有望下降至0.61元,2027年有望降低至约0.53元。槽式光热发电技术依托“大槽集热+导热油传热+熔盐储热”的技术方案,度电成本有望下降至约0.61元;通过“超大槽集热+熔盐传热及储热”技术方案,槽式电站装机容量有望扩大至2×300兆瓦或更大规模,度电成本2030年前有望降至0.4至0.5元。2025年,线菲式光热发电技术单机规模300兆瓦以上电站的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6元以内,项目经济性将显著提高。(王璐)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探讨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