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蚕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最新一代储能充电机器人闪电宝亮相2024年中国品牌商品(中东欧)展。经济日报记者翟朝辉摄
6月13日至15日,2024年中国品牌商品(中东欧)展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此次展会由中国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主办、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承办,共有来自山东、山西、辽宁、浙江、甘肃、江西、福建、吉林、安徽等10个省市的27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
来自浙江昊兴公司的负责人带着多款电瓶车前来参展,他对记者说:“质量好、价格好的中国商品在中东欧市场优势很大,在交易过程中,语言早已不是问题,借助翻译软件就可达成合作意向。”
此次展会的展品涵盖机电产品、五金建材、新能源、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及农产品六大品类,其中,贴合当地市场和中匈贸易热点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占比达到50%。
中国品牌商品(中东欧)展自2015年以来在匈牙利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中东欧国家企业与商家了解和采购中国品牌商品、与中国厂家开展贸易洽谈和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相较前几届展会,此次展会的辐射范围更广,参展企业更多,展览面积也逐步扩大。此次展会共接待了来自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的近8000名专业客商,观众人流量累计约为25000人次,现场成交额近2000万美元,意向成交额近9000万美元。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首席执行官吴江在展会结束后说:“此次参展人数同比增长15%,意向成交额也增加了20%,并且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品牌在中东欧市场越来越受欢迎。”
此次展会新增了新能源、电动车和储能产品,这类产品在展会期间获得的关注度极高。中国电动汽车品牌CENNTRO的展位在展厅入口处,从开馆到闭馆,参观的人流不断。匈牙利匈中经济商会主席派特·艾尔诺说:“有很多高质量的产品首次出现在展会上,中国产品在质量、数量以及展示方面都实现了较大发展。”
匈牙利国家经济部产业政策与技术国务秘书法比安·盖尔盖伊十分看好匈中合作,他表示,匈牙利是欧盟的战略门户,而中国拥有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消费基础,是匈牙利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匈牙利鼓励企业共享知识,改善贸易关系,希望匈牙利和中国在未来能做全面合作。
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副局长邓波对办好展会和深化合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深入落实中匈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进一步密切交流,扩大合作领域;二是充分的发挥匈牙利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理优势,进一步用好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三是中方企业在推介中国品牌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匈牙利的优势产品,共同促进双方贸易平衡,进一步挖掘投资机遇,助力两国经贸合作之舟在“黄金航道”上平稳向前。
2024年匈牙利全力发展太阳能电站,并在年初推出旨在支持家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存储系统的“太阳能+”项目,匈牙利民众对安装家庭太阳能电池板表示支持。此次展会期间,山东浪潮公司推出的储能电池柜等产品受到市场普遍欢迎。
吴江说:“展会结束后,像山东浪潮公司的储能电池柜和上海蚕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最新一代储能充电机器人闪电宝等展品,将利用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在布达佩斯的品牌展示中心常年展出,不但可以让中东欧客户近距离感受其各项功能,还能够继续为其开拓市场。”
据悉,参展企业还可利用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独立运营的中欧班列、海铁联运、航空货物运输、海外仓等,继续在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开展国际物流、海外仓储、分拨配送等多项服务。同时,作为此次展会的支持方,建设银行匈牙利分行利用“建行全球撮合家”B2B跨境智能撮合平台,无偿提供跨境撮合服务,以“科技+数据”形式,搭建开放共享生态,为国内和中东欧公司可以提供商机发布、智能匹配及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3年中匈双边贸易额达145.2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42%,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超过中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贸易年均增长水平。匈牙利持续保持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稳居匈牙利在欧洲以外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全球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地位。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陈奕薇表示,此次展会将为中国与匈牙利、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务实合作注入新动能,期待双方企业家共话合作、共谋未来,让合作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双方民众。(经济日报驻布达佩斯记者翟朝辉)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化的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饮食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三体》变成全球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慢慢的变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研究根据结果得出,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次地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这类的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不能离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